节能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设蓝天、青山、绿水常在的美丽新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是必要手段,由此也将迎来产业规模化向高质量的发展转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科创板咨询委委员戴晓虎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20年左右的探索,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但高精度测量设备、传感器以及配套的软件系统还未实现全部国产化。设立科创板将有效推动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发展,并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水治理、大气治理、土壤治理方面的标准。”

据统计,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有7家环保企业上市,且2019年度全部实现盈利。

科“创”绿水青山

2009年,节能环保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2015年、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10年来,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位从“配角”转变为“主角”,产业边界不断扩大。戴晓虎表示:“自2012年至今,环保产业已被市场广为接受,一个以解决环境整体效益为目标的综合环境服务业开始兴起。”

他称:“近年来,污水排放、大气排放、垃圾焚烧的排放标准已相继出台,政策标准不断提升。在污水排放方面,控制的污染物指标项数已明显多于欧盟和美国联邦标准;重金属、微生物、有机污染物指标等排放限值的设定也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垃圾焚烧也体现了高标准、高稳定、均好性、高感知、生态化的特点。”

比如,根据2014年7月《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二噁英类控制限值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0.1ngTEQ/m3,与欧盟标准一致,较原标准收严了10倍。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污染治理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环保行业仍处于发展的上升周期,市场空间较大。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约17%,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节能环保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环境质量有效提升,责任、效果、资金、专业,四点缺一不可。科创板定位于科创企业,符合节能环保企业的核心逻辑。回顾开市一整年,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变革的顶层设计,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六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意在支持这些企业上市,为其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鼓励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他说道。

环保科创企业的硬实力

Wind数据显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合计已有约150家节能环保企业;有300多家环保企业挂牌新三板。

具体到科创板,到2019年底环保企业的上市数量有7家,分别是奥福环保(688021.SH)、京源环保(688096.SH)、金科环境(688466.SH)、三达膜(688101.SH)、卓越新能(688196.SH)、建龙微纳(688357.SH)、万德斯(688178.SH)。

从细分领域来看,上述7家科创板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水处理、固废处理、机动车尾气处理三大领域。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科创板已上市的130家企业,多集中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节能环保领域企业目前数量并不多。我们相信,随着科创板行稳致远,未来会有相当规模的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企业涌现。”

“从主板、中小板的环保产业来看,表现较为清冷,明显不及生物医药、半导体、5G等产业的热门度。科创板将给予勇于解决当前环境治理难点且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更多机会。”他补充道。

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收盘,这7家环保企业中,有5家自上市以来股价涨幅跑输板块,仅有奥福环保、建龙微纳分别累计涨103.53%、29.56%。

2019年,这7家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分子筛吸附剂产能排名全球前列的建龙微纳实现归母净利润0.86亿,同比涨幅居首位,达82.7%。

不仅如此,环保企业的研发投入亦展现了“硬科技”属性。数据显示,2019年7家环保企业累计研发支出总和为6.97亿元,同比增长36.4%。

产业链断层有待解决

节能环保技术的升级要求也十分迫切。

“环境治理技术每上一级台阶,相应的标准可以进一步往上提。要真正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现阶段设定的环境治理标准肯定还要提升。但我们的部分标准受限于技术瓶颈无法提升。同时,因为各国的环境差异化,我们的标准不能完全对标欧美等国际标准,更应趋于精细化的标注。”戴晓虎称。

从资本角度而言,环保企业要获得资本的青睐,基本面是重要的考量指标,除了技术革新本身,又涉及一项关键——成本,即毛利率。

戴晓虎表示:“环境治理技术提升的核心问题是,在技术各种单元的集成中怎么样能够实现效率高、成本低。比较大的挑战是,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污染条件下开发自主技术,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无法借鉴。现阶段,印染、钢铁、化工以及造船等领域的环保技术可能能够应对,但是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他还指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链存在断层的问题。多年来,环保产业的软件系统、传感器、测量仪表等软硬件成为“卡脖子”所在。

“国产的关键设备还做不到进口代替,测量、传感设备的精密度仍有差距。实验室用的设备仪器几乎都是从海外采购。现在科创板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来打破技术壁垒。”他补充表示。

(实习生刘甜对本文亦有贡献)